第1036章(1 / 1)

10 年后,岳飞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了。他在《满江红》

一词里写道: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,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

空悲切!”抒发了他不慕功名,不图利禄,以身报国,只争朝夕的精神。

巧骂“皇兴”——吴承恩

吴承恩(约 1500~1582),字汝忠,明代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。被列

为古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长篇章回神话小说《西游记》就是他创作的。

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原来是个小商人,幼时嗜书如命,常常站在课堂外面

的窗户底下偷听讲课,在店里时常抱书吟哦,因此有人给他取个外号叫“吴

痴子”。由于家庭生活困难,吴锐读书未成,他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

子身上,从小就教吴承恩读书、写字、画画。小承思天资聪慧,又肯用功学

习,诗词曲赋样样精通,还能写一手好字,很小就以“神童”之名誉满乡里。

与老师和父亲的愿望恰恰相反,吴承恩对“四书”“五经”远远不如对

野史稗言、故事传说兴趣大。平时父母给的零用钱,他全部积攒起来到市场

上去买野史、笔记、小说之类的书籍看,还常常一个人躲到僻静地方,读得

津津有味。有时忘记了吃饭,忘记了睡觉,急得父母到处找他。待找到他以

后,发现又读的是不“正经”的书,免不了一阵呵责。

吴承恩读书如醉如痴,入迷着魔。把父亲那种嗜书如命的脾性全部继承

了过来,邻里乡亲看他一天从早到晚总是呆呆地读书,因他父亲吴痴子之名,

便喊他“小痴子。”吴承恩全然不理会这些,仍然到处搜集各种神奇的书看。

博览群书,使吴承恩博学多才,因此乡间百姓的结婚的喜颂、丧事的吊

文、做寿的祝词及节日的春联多是请他写,吴承恩也总是有求必应,写得又

快又好。

有一天,淮安的一个粮商叫张皇兴的慕名前来请吴承恩,要他为“皇兴

粮行”写一副祝颂的对联。这位粮商平素欺行霸市,常常缺斤少两,谁敢稍

有不满,他便横鼻竖眼,拳打脚踢,当地群众恨透了他。吴承恩也早就听说

了这个人,心里种下了不满的种子。他拿定主意用对联来骂骂这位奸商,于

是欣然应允,挥笔写道:

皇兴大粮行,慈夙楚城扬

横联是:去四首。

张皇兴一看,喜不自胜,连连道谢,私下以为吴承恩是称赞他以慈善为

本,名扬乡里呢,于是请裱糊匠裱好,恭恭敬敬地悬在中堂。他哪里知道吴

承恩捉弄了他。原来,如果按照横批把上下联前两个字的部首去掉之后,正

成了:

王八大粮行,心歹楚城扬

乡亲们暗中知道了底细,无不拍手称快。

吴承恩虽有才华,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,嘉靖中补贡生,后来做了

浙江长兴县的县丞,正直的性格又使他看不惯官场中的欺诈作风,后来干脆

回家专心写作,不再涉足黑暗的官场了。他的诗文辑入了《射阳山人存稿》,

许多篇目都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。据说他还撰有《禹鼎志》,但已

散佚。

诗、书、画“三绝”——郑板桥

郑燮(1693~1765)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县人,清代著名的书

画家和诗人。“扬州八怪”中的最杰出者,被后人称为诗、书、画“三绝”。

郑板桥小时候家里很穷,在他需要庇护和爱抚时,母亲却被病魔夺去了

生命。在板桥幼小的心灵中,早早地播下了痛苦的种子。尽管母亲没有把他

养育成人,但却给了他一个聪明伶俐的脑瓜。少年时代的郑板桥,赋诗撰文

就已经很有成就了。

在兴化镇读私塾的郑板桥,没有被生活的贫困缚住手脚,相反却更加发

奋苦读。私塾老师看到这样一个有出息的穷弟子,不但不嫌弃,还倍加爱护。

1703 年的暮春时节,只有 10 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出外郊游。

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,正准备坐在两块石头上闲谈时,郑板桥突然发现水中

有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,便随口喊道:“先生,你看那是什么?”塾师顺着

他手指的方向一瞧,果然有一堆异物漂在水面,经师徒仔细辨认,确定是一

具女尸。老师见此惨景,心中产生一种痛惜之情,不觉随口吟出一首诗:

“二八女多娇,风吹落小桥。三魂随浪转,七魄泛波涛。”

塾师刚念完他的诗,郑板桥就急着问:“先生,您认识这个少女吗?”

老师摇摇头说:“不认识!”郑板桥又紧紧追问:“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

刚好 16 岁呢?”看到老师又摇头,小板桥又接着问下去:“先生既然没有亲

眼看见这位姑娘是怎样落水身亡的,又怎么可断定她是‘风吹落小桥’呢?”

还没等塾师来得及回答,他又一阵连珠炮:“您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逐

流吗?即使在浪里打转又怎么能看见?”私塾先生尽管被郑板桥问得哑口无

言,但他觉得板桥的话很有道理,且很有趣。于是塾师并不生气,和颜悦色

地问郑板桥:“依你看,这诗应该怎么个说法?”郑板桥皱了皱眉头,心情

沉重地吟咏道:

“谁家女多娇,何故落小桥?青丝随浪转,粉面泛波涛。”

私塾先生听罢郑板桥的诗,连声称赞:“改得好,改得好!很有独到之

处。”

郑板桥的字画和诗一样有名气。其中的奥妙,还是在于勇于革新,不盲

从他人,终于自成大家。板桥画竹最有名气,同时喜欢题诗一旁。他画的《墨

竹图》配的诗是:

画竹插天盖地来,

翻风覆雨笔头栽。

我今不肯从人法,

写出龙须凤尾排。

在这首诗中,他算是把自己品评到家了。郑板桥自幼苦学,名声大噪以

后,不仅国内有无数的崇拜者,连朝鲜国的宰相李艮,也慕名前来拜见,并

再三恳求他题诗赠画,回国后奉为翰墨珍宝。

“真才子”——袁枚

袁枚(1716~1798),字子才,号简斋,浙江钱塘人,在清代乾隆时期

的诗坛上被赞誉为“奇才”“真才子”,并被公认为诗坛领袖。

袁枚幼年时家境贫困,但他天资聪颖,又嗜书如命,勤奋好学,因此进

步很快。少年袁枚买不起书读,就借书看,或者到书店去站着看书。他往往

是一手翻书,一手执笔,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地摘录,摘录好后,他就分

门别类地进行整理,这样积累一多,写诗、作文、议论就可以顺手拈来,左

右逢源了。

9 岁以前,袁枚除了读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外,对唐诗宋词还一无所知,

弄不清什么叫诗。9 岁那年,他偶然从别人家里借了几本《古诗选》,这本

书引发了他对诗歌的极大兴趣,他吟咏、抄写、背诵,很快就熟悉了历代诗

歌的发展与特点,天天摹仿着写诗,居然写得清新流畅。

一天,袁枚随着大人们游览杭州吴山,拾级而上,站在山顶鸟瞰。杭州

城里千家万户尽在脚下,山腰云雾缭绕,云蒸霞蔚。大人们有的捋髭,有的

赞叹,有的感喟“眼前有景道不得”,有的只能连声赞美“好景好景!”这

美景触发了袁枚心中的灵感,他当即吟了一首五言诗,其中两句说道:“眼

前两三级,足下万千家。”大人们都非常惊异于袁枚的诗才,说这首诗想象

力丰富、亲切自然。晚年,已是老态龙钟的袁枚重游吴山,回忆 9 岁时写的

这首诗,仍很感慨地说道:“童语终是真语啊!”

袁枚 12 岁那年考中秀才,在家乡一带被誉为“神童”,但他出身贫微,

影响了他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。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,托人带袁枚到广西桂

林袁鸿处继续深造。有一天,广西巡抚金鉷共看见袁枚相貌不凡,想试试他

的才学,让他以“铜鼓”为题写一篇赋,“铜鼓”是广西边境的一个地名,

当时正值越南大肆入侵,才华横溢的袁枚略加思索,挥笔立就。金鉷一看满

纸金玉,文采飞扬,极为赞赏,力荐他参加“博学鸿词科”考试。这次考试,

生员一共 193 人,只录取 15 名。袁枚虽然名落孙山,但是由于他年纪最小,

所以顿时名满京城。3 年后,他考取了进士。

袁枚曾任过几年县令,中年以后辞官,专心从事诗文创作。著有《小仓

山房集》《随园诗话》等。同代诗人赵翼读了袁枚诗集后写诗称赞道:

八扇天门迭荡开,行间字字走风雷。

才子果是真才子,我要分他一斗来。

铁道专家——詹天佑

詹天佑(1861~1919),字眷成,是我国著名的工程专家。生于广东南

海县,曾祖和祖父都是经销茶叶的商人。到了他父亲詹兴洪时,正遇上鸦片

战争爆发,茶行破产了,只靠詹兴洪种田来维持家庭生活。

詹天佑 8 岁那年进私塾读书,他天资聪慧,求知欲强,可是在这里,塾

师所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,老是“之乎者也”“天地君亲师”一类陈

旧腐朽的东西,枯燥无味,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。

最新小说: 领主:兵种上古神魔,就问怎么输 我!被PDD卖掉的世界冠军上单 种田领主,我的技能无限进化 我的传奇币可提现 wargame之新的传奇 无限敏捷之赠品的崛起 乾坤世界有乾坤 燃烧军团浮生记 全民种族模拟:开局成为蚁后 重生归来的我,创造游戏世界